摘要:你是否在经历这样一个怪圈?融资——花半年开发一款产品——提交审核并进行宣传——产品不被市场认可——发布第二版——与Facebook关联——试着从Tapjoy、FreeAppADay等购买装机量——如此反复,直到弹尽粮绝。
App的淘金热已经过去,移动应用已经饱和,门槛也越来越高。现在有太多的同质产品稀释用户数量,要想在浩如烟海的移动产品中脱颖而出简直比过蜀道还难,虽然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,似乎出名的App很多,但那些不为人知的App更是如天上繁星,盈利的却少之又少。
据调查,目前在整个App市场,仅12%的App能获得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,59%的App入不敷出,甚至不能填补开发费用,60%的App收入在5万美元以下。失败的公司当中,88%的甚至都不能支付创始人的薪资,更别提整个团队的薪资。
它们很大一个原因就是,不够敏捷,开发周期过长,这与1999年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失败原因相同。
1999年的时候,多数失败的公司都在经历这样一个怪圈:
现在做App也在经历这个怪圈:
这就是开发周期过长的同时,对资金的把握不当。就开发周期来说,有时候产品可能会因为审核而耽误时间,比如iOS应用,但是你又没办法去挑战苹果的规则,因为你要依靠它的平台去生存。
在对资金的把握上,很多人还以为自己是乔布斯,发布了一个外表光鲜亮丽的产品就能成功了,他们想要做大肆宣传,增加流量,所以我们看到,很多创业公司什么都还没发布的时候,种子轮融资融到的钱就烧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,然后,剩下的资金就不够对产品进行实质性的更新。
那又该如何应对?有很多人的建议是:
测试。在迭代递交苹果之前,一般都会使用TestFlight进行测试,但是TestFlight有时候会很混乱,所以就用invisionapp来测试基于网页的产品原型。他们的思路是这样的:
还有一些会开发基于HTML5的应用,因为能对应用更新与迭代有更多控制权。
产品发布方法。有人这么做的,用几个不同的苹果账号发布两到三个产品版本,上边没有自己公司的名字,当真正宣布发布产品的时候,其实已经为这个产品忙了四个月,这时候他们清楚产品如何、用户是否喜欢,到真正要发布的时候,事情就少了很多。苹果的审核时间真的会拖延迭代周期,考虑到现在的开发环境,最不愿意做的就是A/B测试。还有一种策略是在一些小而相似的市场发布你的产品进行测试。
推广。除了App Store去获取用户,你有很多种获取用户的方式,社交媒体、网页推广等等,有很多分析透彻的文章,这里不赘述。
资金。钱要省着花,不要在第一版本产品中就耗费你一半的资金。
共有0个评论 我要评论»
网友回复/评论仅代表其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社区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1.不欢迎无意义的回复/评论和类似“顶”、“沙发”之类没有营养的文字
如果只是想简单的表个态,请点 有用无用支持反对 等按钮
2.发言之前请再仔细看一遍文章,或许是您遗漏、误解了,理性讨论、切莫乱喷
3.严禁发布违法、违规的信息,请勿到处招贴广告、发布软文;
4.如果您发现自己的回复/评论不见了,请参考以上3条
5.不停制造违规、垃圾信息的,账户将被禁止